贺新郎·读史
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的这首诗读来有许多触动。仅仅是开篇第一句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人猿相揖别”,寥寥数语,就将人类从猿进化过来的过程描述出来。想象到的是在一条时间线上,某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人类站在这一头,猿站在那一头,他们相互作了一个揖,便分道扬镳。而人类头也不回地往着继续进化的方向走去。此画面甚是诙谐有趣,仔细一想又有着历史的沉重感和使命感。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将石器时代比作人类的儿童时期。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人类,而对那时候人类的懵懂又形容的非常贴切。“磨”既是石器打磨的过程,也凸显了时间之久,间接体现了石器时代持续的时间之长。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在这三句内又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交代出来。其中铜与铁在火炉里炼制的过程是最能够代表这一时期的。如果要问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们很难知道,但不过是转眼数千年。其中“寒热”指的应该是寒暑,即春夏秋冬。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胶原血”,其中“认识难逢开口笑”化用了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的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几句道尽了历史的真相。事实上在过往的历史中,人民生活艰苦,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统治阶级压迫。一辈子又有多少次真正的开口大笑。人类社会常常处于战乱的状态,相互争斗、残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更替,但是社会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鲜血已将山河的每一寸土地都染遍了。这里隐藏着毛泽东这位领导人对过往的叹息和开创一个能让人民开怀大笑的盛世的志向。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一句有几种解释。一是毛泽东对这一生读史经历的总结,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他将中国的历史通读了一遍,但到最后,留在记忆里的只有稀稀疏疏的星星点点;二是通过毛泽东的原稿可以发现,他将“一遍”改为“一篇”,我们只好解释为,当读到某篇史篇时,恍如置身冰雪,寒心愤怒至极。第二种解释与上文“流遍了,胶原血”联系更加紧密。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这一句话,直接揭开史书的本质,语言十分犀利。有一句话这么说来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书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神圣的形象,文人墨客、历史学家也随声附和,编造出所谓的正统思想来蒙蔽人民群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史呢?毛泽东曾给出过这个问题的答案。
令芦荻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尽管酷爱历史,但在谈到该如何读二十四史时,却提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告诫,他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历史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里,都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每一部史书,都是由继建的新王朝的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宋臣薛居正等撰写的《旧五代史》里却说,他是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同时,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凡皇帝或父亲的恶性,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特别是洋洋4000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形、生产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假话。”
毛泽东还说:“搞文学史的人,一定要好好地读历史,要认真地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但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读,否则就读不好,弄不清历史发展的头绪。要明白,所谓正史,那是指合乎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正’,所以,书里总是给统治阶级制造迷信,说许多天命、符瑞之类的骗人的鬼话。所以书里要‘为尊者讳’,并把反抗他们起义的农民群众骂做‘匪’。其实,有些稗官野史由于不是官方修撰的,有时倒会写出点实情。所以,二十四史要读,《资治通鉴》要读,稗官野史、笔记小说也要读。历史书籍要多读,多读一本,就多了一份调查研究。读得多了,又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论,就较少失误,这是辩证法,也是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重要的条件。”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此句可见,毛泽东对历史中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没有多加赞赏,反而对于盗跖、庄蹻、陈胜这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英雄更加敬佩,认为他们才是风流人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歌未竟,东方白”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积极乐观的:历史这一首诗歌还没唱完,天就已经亮了,东方出现太阳,寓意着作者对未来充满期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另一种带有着悲观的色彩: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写于1965年,而在1963年的时候,毛泽东曾严厉批党内的腐败风气“进京赶考不及格了”、“很多干部快变成了李自成”。他突然明白阶级斗争从未结束,仍要继续斗争。
这首诗的解读更多是翻看别人的感想汇总的,希望多年之后我再次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知乎 落花飞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701356/answer/175949600